新疆哈密旅游攻略景点必去(新疆哈密旅游景点大全)
新疆哈密,位于我国西北部,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哈密成为了众多游客向往的目的地。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哈密旅游攻略,带你领略这座西域明珠的独特魅力。 ……
2025-10-24
苏门答腊岛,位于印度尼西亚西部,是东南亚最大的岛屿之一。这片神秘的土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景观和多元的文化遗产。在这片土地上,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共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生命之歌。
一、地理风貌
苏门答腊岛面积达4736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794公里。岛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河流交错。其中,最高峰为巴里桑山,海拔3142米。苏门答腊岛还拥有众多火山,如默拉皮火山、多巴火山等,这些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为岛上的土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苏门答腊岛的气候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度约为26℃。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岛上的植被繁茂,生物种类繁多。据估计,苏门答腊岛拥有超过5万种植物和动物,其中不乏珍稀濒危物种。
二、自然资源
苏门答腊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锡、金、银等。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位居世界前列,被誉为“东方石油宝库”。苏门答腊岛还是世界著名的橡胶产地,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在水资源方面,苏门答腊岛拥有众多河流和湖泊。其中,最大的河流为马哈卡姆河,全长约1020公里。这些河流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生活用水,还为农业灌溉和发电提供了便利。
三、生物多样性
苏门答腊岛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岛上的热带雨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拥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例如,苏门答腊犀牛、苏门答腊虎、苏门答腊猩猩等,都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印尼政府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如苏门答腊热带雨林保护区、苏门答腊虎保护区等。这些保护区不仅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四、文化遗产
苏门答腊岛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岛上的居民主要分为马来族、印度尼西亚族、华人、印度族等,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
在宗教信仰方面,伊斯兰教是苏门答腊岛最主要的宗教,其次是基督教和佛教。这些宗教信仰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提供了精神支柱,也为岛上的文化多样性增添了色彩。
五、经济发展
苏门答腊岛是印尼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林业、矿业和旅游业。近年来,随着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苏门答腊岛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在农业方面,苏门答腊岛以种植水稻、橡胶、油棕等作物为主。林业和矿业是岛上的传统产业,其中,锡和石油开采业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力。苏门答腊岛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巴厘岛、民丹岛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六、挑战与展望
尽管苏门答腊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过度开发、非法砍伐、环境破坏等问题严重威胁着岛上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印尼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大对旅游业、农业、林业等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苏门答腊岛是大自然的奇迹与人类的家园。在这片土地上,大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共同创造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让我们携手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西部的一个大型岛屿。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岛屿,也是印度尼西亚所独立拥有的最大的岛屿。人口5018万,是印尼人口第二多的岛屿。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位于赤道之上,是大巽他群岛四个主要岛屿之一。东北隔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相望,西濒印度洋,东临南中国海,东南隔巽他海峡与爪哇岛相望,北面为安达曼群岛。
苏门答腊岛古名为Suvara Dvipa(梵语:黄金岛屿),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金洲,因自古以来苏门答腊岛山区盛产黄金。16世纪时,其“黄金岛”之名声曾吸引不少葡萄牙探险家远赴苏门答腊岛寻金。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苏门答腊岛 外文名称 :Sumatra Island 别名 :黄金岛 所属地区 :印度尼西亚 下辖地区 :十个省 地理位置 :印度尼西亚西部 面积 :47.34万平方公里 人口 :5018万 气候条件 :热带雨林气候 名称来源,历史,室利佛逝国,苏门答腊国,西方入侵,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地形,河流,海岸,气候,生物资源,海啸与地震,火山爆发,社会经济,人口,农业,工业,交通,风土人情,野生动物, 名称来源 关于苏门答腊岛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岛名来源于梵文SamudraDvipa,samudra意为“海”,dvipa意为“岛屿”,故苏门答腊古时曾叫苏瓦纳布米(Sumutrabhumi),意为“光辉绮丽的乡土”,这个名字的同义词即苏门答腊布米(Sumutrabhumi),苏门答腊即从苏门答腊布米演变而来。苏门答腊古称安达拉斯,此名源于阿拉伯语。数百年前,该岛广为种植橡胶树,人们便把它别称为“帕齐亚”,印尼语意即“橡胶岛”。印度尼西亚独立后,该岛又赢得“希望之岛”的美称。苏门答腊岛印尼语写作Sumatera,英语习惯拼作Sumatra。关于苏门答腊这一名称中国古籍很早便有记载,以《元史·世祖纪》着录最早。其中记述了至元十九年(1282年)苏木都刺国遣使来朝。苏木都刺即是中国史籍中对该岛的最早译名,在《元史》中又译作速木都刺。明王朝在此地设定过旧港宣慰司,嗣后它的名字屡屡见于中国的正史和其中多种典籍中,只是译名不甚统一而已,到了清朝改译名为苏门答腊,近代图书就沿袭这一译名。 苏门答腊岛卫星地图 历史 苏门答腊岛处于海上丝绸之路要道,所以经济繁荣,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贸易城市,主要是在东部。印度宗教,特别是佛教,也随之渗透到这个地区。历史上,苏门答腊岛上有室利佛逝、苏门答腊、八昔、亚齐、那孤儿、黎代等古国。中国南北朝时(5-6世纪)有乾陀利国。 室利佛逝国 7世纪中叶,中国唐朝永徽元年(650年)室利佛逝国取代乾陀利国而兴起,位于现今巨港一带。这个佛教王国王国在7-9世纪独霸一方,通过贸易交往和物理征服,在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婆罗洲西部传播马来文化。但是,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王国的势力范围限于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几乎不受其影响。 7世纪末叶唐咸亨二年(671年)唐代高僧义净,访问室利佛逝国,停留六个月。 10世纪初唐天祐元年(904年)改称为三佛齐,以勃林邦(今巨港)为首都。 10世纪末叶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二年(961年)、三年(962年)三月、三年十二月,三佛齐国王悉利大霞里坛遣使贡方物。 11世纪,室利佛逝帝国(Srivijaya empire)的势力扩张到苏门答腊大部分地区,以及其他岛屿和大陆地区。宋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三日三佛齐占卑使来贡方物;元祐三年(1089年)十二月遣使贡方物;元祐五年(1091年)九月又贡。这时三佛齐旧都勃林邦已被东爪哇国侵占,三佛齐国都迁往占卑。 苏门答腊的森林正遭到破坏 13世纪初叶,宋代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著《诸蕃志》有专条详细叙述三佛齐国。 13世纪中叶,三佛齐远征细兰失败,国力渐弱。 1377年,三佛齐的首都沦入爪哇的麻喏巴歇帝国(Majapahit empire)之手,此后王国便在苏门答腊一蹶不振。14世纪末叶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佛齐被爪哇满者伯夷国王灭。 苏门答腊国 苏门答腊国在元代称为“须文达那国”,位于今日苏门答腊岛八昔(Parsei)河口,那里还有一个名叫须文达那(Sumandra)的小村。1298年马可·波罗曾叙述Samara, 就是须文达那国。阿拉伯游历家伊本·白图泰曾经到过须文达那国,他称这个国为”Sumatra”(阿拉伯文对“Samudra”的音译)但《伊本·白图泰游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9世纪,才被西欧的学术界重新发现。15世纪初叶,威尼斯旅行家尼可罗·达·康替(Niolò Da Conti)到苏门答腊国旅游达一年之久,他在所著的《游纪》中称苏门答腊为Shamuttera。 13世纪末元至元九年(1282年),须文达那国遣使贡方物。在明代才改称为苏门答腊国,但仍然不是苏门答腊全岛。 14世纪末明洪武元年(1367年),苏门答腊国王奉献金叶表文,贡马匹和方物。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屡屡从苏门答腊海岸经过。当年,明成祖令郑和赠送给亚齐国王一座大钟,现仍陈列在亚齐博物馆里。明永乐三年(1406年)苏门答腊王苏丹罕难阿必镇遣使阿里入贡,明成祖昭封锁丹罕难必镇为苏门答腊国王,赐印、金币。永乐五年再次遣使入贡。随后苏门答腊国遭到那孤儿国侵略,苏门答腊国王中毒箭死,王子苏干拉年幼,王妃下令,如有勇士能够替国王报仇,保卫苏门答腊国,愿意嫁为妻子。有一老渔翁挺身而出,打败那孤儿国,王妃果然嫁给老渔翁,并尊老渔翁为老国王。永乐七年(1410年)老渔翁国王来京师朝贡,永乐十年(1413年)明成祖遣使往苏门答腊国。这时候,前王子苏干拉已经成人,纠众杀老渔翁国王,然后纠众逃往山中建立山寨。永乐十三年(1416年)三保太监郑和擒获前王子苏干拉送京伏法。少渔翁王感恩不尽。宣德十年(1436年)明宣宗昭封少渔翁王的儿子继承王位。后来,苏门答腊国被亚齐酋长国所灭,亚齐酋长国一直延续到20世纪,而苏门答腊成为全岛的名字。 西方入侵 16世纪开始,欧洲列强──最初为葡萄牙,后为荷兰和英国,先后与苏门答腊沿海地区的公国贸易、交战,并在此建立若干堡垒。1824和1871年订立的英荷条约撤消英国在苏门答腊的主权,而荷兰则透过经济开发和行政手段,在19世纪逐渐将内陆地区纳入势力范围。在19世纪,苏门答腊的各王国一个接着一个被荷兰殖民者打败,唯有亚齐酋长国维持独立。为了占领这个酋长国,荷兰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打了昂贵的亚齐战争(1870年-1905年)。亚齐北部地区则历经30年的争战才在20世纪初勉强为荷兰掌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门答腊曾被日军占领,1950年成为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一部分。 此后苏门答腊人不时表达对中央 *** 财政议题的不满,常发动叛乱或其他区域性的社会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是亚齐的情势,亚齐分离主义者与印度尼西亚军队自1990年起经常爆发武装冲突。2004年末苏门答腊遭遇一场自然浩劫,印度洋一起大海啸(由亚齐外海一起强烈地震所引发)肆虐西北沿岸的低洼地区及附近岛屿,造成严重伤亡及灾害。 行政区域 全岛分为北苏门答腊、占碑(Jambi)、廖内(Riau)、西苏门答腊、南苏门答腊、邦加-勿里洞(Bangka-Belitung)、明古鲁(Bengkulu)和楠榜8省,还有亚齐半自治省。主要城市有棉兰(Medan)、巨港和巴东。约有3/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苏门答腊东北部棉兰一带的人口最为稠密。爪哇岛为缓和人口过分拥挤的情况,已往苏门答腊南部的楠榜省移民。 苏门答腊全岛共分成九个省: 苏门答腊岛行政区划 亚齐省(Aceh)首府:班达亚齐(Banda Aceh) 邦加-勿里洞省(Bangka-Belitung)首府:邦加槟港(Bangkalpinang) 明古鲁省(Bengkulu)首府:明古鲁市(Bengkulu) 占碑省(Jambi)首府:占碑(Jambi) 楠榜省(Lampung)首府:班达楠榜(Bandar Lampung) 廖内省(Riau)首府:北干巴鲁(Pekanbaru) 廖内群岛省(Kepulauan Riau)首府:丹戎槟榔(Tanjungpinang) 西苏门答腊省- 首府:巴东(Padang) 南苏门答腊省- 首府:巨港(Palembang) 北苏门答腊省- 首府:棉兰(Medan) 自然地理 地形 苏门答腊岛呈西北—东南走向,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西部巴里散山脉(Barisan Mountains)和东部的低地平原。而西部沿海平原过于狭窄。 西半部的巴里散山脉是青藏高原新生代山脉的连续,呈西北—东南走向,绵亘1600千米,纵贯全岛。有90余座火山,其中最高峰为葛林芝峰(Mount Kerinci),海拔达3800米。由于火山灰的影响,部分地区土地肥沃,利于农业。湖泊遍布,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山脉北部的多巴湖,面积1140平方公里,它是印尼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湖。 苏门答腊岛地形图 山脉以东,强大的河流把淤泥带到下游,形成了辽阔的冲积平原,遍布沼泽,南宽北窄,最宽处100千米以上。虽然东部平原地区宜耕土地少,对农业不利,但其对印尼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为“地上出产油,地下也出产油”:棕榈油和石油。 河流 河流众多,主要有穆西河、巴当哈里河、因德拉吉里河、甘巴河等,多能通航。当中以哈里(Hari)河最长,可通航480千米。 海岸 苏门答腊岛虽然海岸线很长,但西部沿岸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经常受到“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岸上推进,其力量极大,可以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由于“印度洋拍岸浪”现象的存在,致使苏门答腊西海岸几乎无天然良港。 气候 苏门答腊岛有赤道穿过,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有明显干湿两季)。由于常年高温多雨,各地温差不大,降雨则有明显差异。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可达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 生物资源 苏门答腊岛占据着印度尼西亚国家领土的1/4。这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物宝库。岛上仅仅哺乳类动物就有176种之多。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爬行类,两栖类动物。岛上的动物包括猩猩、各种猿类、象、貘、虎、两角耸立的苏门答腊犀牛、长臂猿、树鼩、飞狐猴、野猪和灵猫类。岛上3座国家公园(勒塞山〔Leuser〕、葛林芝-塞布拉〔Kerinci Seblat〕和南巴里桑山〔Bukit Barisan Selatan〕)于2004年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保护区。随着人类在当地雨林中活动的增多,生物资源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猩猩不到5000只,而根据印尼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的统计,在2001年,苏门答腊犀牛只有132头了。苏门答腊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希望苏门答腊岛这座天然的生物宝库能够保持它的原貌。 苏门答腊岛的大部分地区被被热带森林覆盖,属热带雨林带。除高地外,苏门答腊气候炎热且极为潮湿,植被有苏门答腊松、南洋松(Pinus merkusii)、大王花(Rafflesia arnoldii)、香桃木、竹、杜鹃花、兰花、棕榈树、栎树、栗树、乌木、铁木、樟树、檀香木及多种可用来制作橡胶的树种。这些森林曾经是宝贵动植物(红毛猩猩、老虎、貘、Rafflesia等)的栖息地。各类热带植物覆盖全境,到处生机盎然。交叠错落的山脉被原始森林淹没,波平如明镜的河流被高大挺拔的椰树簇拥,无论是城市、乡村、田野、道路都浸润在绿色的海洋中。而绿色的海洋和蔚蓝的天空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风情画卷,成为苏门答腊亘古不变的亮丽景观,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不幸的是,印尼当局的贪污风气和非法森林开发使得这些原始森林面临毁灭的危险。连所谓的“保护区”也遭到砍伐。 海啸与地震 2004年底,由苏门答腊岛引发了印度洋大海啸。 2010年10月25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7.2级强烈地震,接着又引发了巨大的海啸。 2012年4月11日16:38,北苏门答腊西海岸发生芮氏8.9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 2019年3月12日00时34分,苏门答腊岛北部(北纬1.10度,东经98.75度)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80千米。主词条:3·12苏门答腊岛地震 火山爆发 2012年9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默拉皮火山喷发,大量火山灰被喷射至火山口以西1.5公里处。 社会经济 人口 苏门答腊岛有约3700万人,人口密度不高(85人/㎞ 2 ),人口稠密的地区包括北苏门答腊、以及西苏门答腊的中央高地,最大的市区集中在巨港和棉兰。 当地居民使用52种不同语言,均属于南岛语系,文化方面也很接近。在东部,最普遍的语言是马来语,但在其他地区不同的民族使用其他语言:南部和中部有楠榜语(Lampung)和米南加保语(Minangkabau),北部的山区有巴达克语(Batak),最北部沿海地区有亚齐语。在市区也有华侨使用汉语的闽南语。 苏门答腊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但Batak族信基督教(荷兰人传播的宗教),除此之外,也有印度教徒、佛教徒、天主教徒等。 农业 农产以稻米、咖啡、橡胶、茶叶、油棕、菸草、椰子等为主。为出口种植的农产品有橡胶、菸草、茶叶、咖啡、棕榈油、苎麻纤维、琼麻、椰干、槟榔子、木棉、花生和胡椒。北苏门答腊高地地区种植出口用蔬菜。生计作物有玉蜀黍、块根作物、蔬菜和稻米。约有1/3的印度尼西亚木材产自苏门答腊森林,森林另出产各种油类及纤维。 工业 工业有炼油、采矿、机械、化工、食品加工等。重要城市有棉兰、巴东、巨港等。这个岛的山脉、平原和北部沿海沼泽相间分布,是印尼经济作物的最大种植园区。除了锡、石油等矿产资源外,这里主要种植橡胶、咖啡等各种各样的热带经济作物。这个岛的物产出口值占印尼的60%以上,可见苏门答腊岛在印尼经济上多么重要。 苏门答腊及其邻近岛屿蕴藏石油、天然气、锡、铝土矿、煤、黄金、银和其他矿产。靠近沙哇伦多(Sawahlunto)的翁比林(Umbilin)煤田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其他煤田包括亚生(Asen)山及南苏门答腊的矿床。廖内省的杜马伊(Dumai)地区有若干印度尼西亚境内最高产的油井;巨港和庞卡南-布郎丹(Pangkalan Brandan)亦有油田开发。 交通 苏门答腊东北部、巴东高地和苏门答腊南部都有健全的公路网,其他地方则只能利用山间小路和河流通行。西北-东南走向的苏门答腊公路竣工于1980年代。苏门答腊北部、中部和南部各有独立、不相连的铁路网。一家印度尼西亚航空公司有航班往来各大城市。含邻近岛屿的面积为482393㎞ 2 。人口:包括邻近岛屿在内为43309707人(2000年)。 风土人情 苏门答腊的语言属澳斯特罗尼西亚诸语言(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亚齐人居住在西北部,加约人(Gajo)和阿拉斯人(Alas)住在中北部山区,巴塔克人(Batak)住在托巴湖四周及以南地区,米南卡保人(Minangkabau,当地最大种族族群)则住在巴东(Padang)高地。巴东南部的西海岸地区住有勒姜人(Redjang)和莱邦(Lebong)山民及楠榜(Lampung)沿海居民。沿海岸和河畔而居的马来人在东海岸和广大的南部平原占多数,操马来语(印度尼西亚语族的)──印度尼西亚群岛的通用语言。米南卡保人和巴塔克人最善于接受西式教育。绝大多数苏门答腊人是穆斯林,但也有些居民是基督徒和万物有灵论者。 苏门答腊岛又称“美南卡巴岛”,意即“水牛的胜利”。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距今1500年前,爪哇和马来亚之间因苏门答腊岛的归属问题发生了纠纷,为了避免流血冲突,双方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双方各选出一头足以代表本方的水牛,让它们角斗,以其胜负来决定苏门答腊岛的归属。苏门答腊岛从此获得了“美南卡巴岛”的名称,印度尼西亚还流传着斗牛的习俗。 苏门答腊岛的巴达克族人,忌讳公公和儿媳直接谈话,有话非说不可的时候必须通过中间人。如公公要问儿媳家里有没有鸡蛋,就得这样问:“穆罕默德,请去问问我的儿媳,家里有没有鸡蛋。”儿媳也必须如此回答:“穆罕默德,请转告我公公,昨天我刚刚买了一大竹篮。”在这问答中,作为中间人的穆罕默德可以自顾自地呆在一边,毫不理睬二人在谈些什么,因为公公和儿媳彼此都听得见对方的话,用不着别人来转达。若是公公和儿媳在外面偶然相遇,双方出于礼貌都想问候对方几句,而此时旁边又没有第三者,那么路边的石头,树木都可以充当”中间人”。 在苏门答腊的西南部沿海,有一连串岛屿,叫明打威群岛。这个岛上生活着爱纹身的部落人,人们称之为“花人”。由于这里自然环境闭塞,花人们一直保留着他们纹身的习惯。纹身师用棕榈树汁和木炭等煮成染料,然后用针在被纹身的人身上刺成各种花纹图案,再染上色汁,这样刺在身上的花纹就终身保留下来。这种纹身是在庄重古朴的仪式下进行的,不是一次完成,每一个人一生要进行几次,一般从小孩子时起就进行,最后达到完成全身的纹花工作。他们认为这是对一个人的美化。因为他们基本上 *** 衣服,只在腰下部围些树叶或扎一块布条,所以身上的花纹所显示的美,能使人一目了然。 野生动物 新浪环球地理讯 台北时间8月27日讯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导,2004-2009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与英国肯特大学德雷尔生物保护与生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克林西塞布拉特国家公园实施了一个为期5年的研究项目,他们利用安设在公园内的自动相机,捕捉到包括苏门答腊虎、巽他云豹在内的许多珍稀物种的身影。 1.苏门答腊虎2007年5月,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克林西塞布拉特国家公园,一头苏门答腊虎朝自动相机的方向走来。苏门答腊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克林西塞布拉特国家公园也是苏门答腊虎最后的避风港之一。从2004年到2009年,一个研究小组在这座国家公园安设了自动相机捕捉苏门答腊虎的一举一动。动物保护主义者称,这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此类项目之一。 苏门答腊岛生物资源 在这个项目实施期间,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和英国肯特大学德雷尔生物保护与生态研究所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一共捕捉到35头苏门答腊虎的照片。据估计,苏门答腊虎的总数可能只有500头左右。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于上周首次公布了苏门答腊虎以及该项目实施期间捕捉到的其他一些森林物种的照片。 据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麦克-林基尔(Mike Linkie)介绍,与众所周知的孟加拉虎和西伯利亚虎不同,苏门答腊虎“并没有获得国际知名度,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总是躲在茂密的常绿热带雨林,记录的难度非常大。” 林基尔称,印度尼西亚境内另外两个虎种——巴厘虎和爪哇虎——都已灭绝,由于在苏门答腊岛遭到非法猎杀,苏门答腊虎也“极有可能步它们的后尘,成为历史”。但他说,国际社会并没有放弃拯救苏门答腊虎的希望,例如,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在克林西塞布拉特国家公园建立了5个反偷猎小组。 2.巽(xùn)他云豹 在这张摄于2006年12月的照片中,一头巽他云豹在四处觅食。2007年,科学家发现东南亚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的巽他云豹其实是一个不同的品 种。在此之前,巽他云豹被认为与大陆云豹属于同一品种。由于森林砍伐,巽他云豹的数量不断减少,如今低于1万只,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 3.苏门答腊地鹃 消失90年以后,苏门答腊地鹃的身影最终在2006年5月被自动相机捕捉到了。而上一次人们见到这种鸟类的身影,是在1916年最早发现它的时候。林基尔说,那部自动相机还无意中捕捉到偷猎者在公园寻找苏门答腊地鹃的镜头。林基尔称,在一组照片中,一名猎人“显然发现了闪光,因为在下一张照片中,他在同一方位与相机擦肩而过,但相机仍拍到他身穿短裤、嘴里叼著香菸的镜头。” 4.亚洲貘 2006年9月,两只亚洲貘在夜色的掩护下出现在克林西塞布拉特国家公园。亚洲貘亦称马来貘,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过去30年,它们的数量在东南亚地区不断下降。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介绍,亚洲貘数量减少主要是因为森林被辟为棕榈油种植园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丧失。
马六甲海峡在世界地图的位置如下图:
马六甲海峡,又译做麻六甲海峡:是位于马来半岛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漫长海峡,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同管辖。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近代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交通港埠,国际上习惯用它称呼该海峡。区别:新加坡海峡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海峡呈东南-西北走向。它的西段属缅甸海,东南端连接南中国海。海峡全长约1080千米,西北部最宽达370千米,东南部的新加坡海峡里最窄处只有37千米,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
扩展资料:
马六甲海峡有悠久的历史。约在公元4世纪时,阿拉伯商人就开辟了从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经过南海到达中国的航线。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马鲁古群岛的香料,运往罗马等欧洲国家。公元7-15世纪,中国、印度和中东的阿拉伯国家海上贸易船只,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开辟了大西洋至印度洋航线。马六甲是马来西亚近代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交通港埠,国际上习惯用它称呼该海峡。
1869年,苏伊士运河贯通,大大缩短了从欧洲到东方的航路。马六甲海峡的通航船只急剧增多。过往海峡的船只每年达10万多艘,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海峡之一。
沿岸的新加坡港,是世界著名大港,吞吐量为世界第四。港内码头岸线长达三四千米,可同时容纳30余艘巨轮停泊。拥有40万吨级的巨型船坞,能修理世界最大的超级油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又译做麻六甲海峡(英语:Strait of Malacca;马来语:Selat Melaka):马六甲是马来西亚近代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交通港埠,国际上习惯用它称呼位于马来半岛与印度尼西亚管辖的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漫长海峡。海峡呈东南-西北走向。它的西段属缅甸海,东南端连接南中国海。海峡全长约1080千米,西北部最宽达370千米,东南部的新加坡海峡里最窄处只有37千米,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由于日本列岛缺乏以原油为代表的地下能源,而马六甲海峡正是日本国最主要的能源运输通道,因此马六甲海峡还被誉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注意:被西方国家誉为海上生命线的是霍尔木兹海峡),海峡现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同管辖。
区别:新加坡海峡只是其中的一小段。
交通枢纽
马六甲海峡:是缅甸海里的东南狭长海域、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道,西岸是印度尼西亚所属的的苏门答腊岛,东岸是西马来西亚和泰王国的南部,面积为65000㎞²。海峡长度为800千米,状似漏斗,
其南口宽只有65千米,向北渐宽,到印度尼西亚的沙璜市和泰王国南部的克拉地峡之间的北口已宽达249千米。马六甲海峡因在马来亚海岸上的贸易港口马六甲(Melaka,原称Malacca)而得名,该城在16和17世纪时是重要的港埠。
马六甲海峡呈东南-西北走向。是缅甸海里的东南狭长海域,东南端通过新加坡海峡连接中国南海。海峡全长约1080千米,西北部最宽达370千米,东南部最窄处37千米,水深25至150米,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也是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因沿岸有马来西亚的著名古城马六甲而得名。海峡现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3国共管。海峡处于赤道无风带,因此全年风平浪静的日子很多。海峡底质平坦,多为泥沙质,水流平缓。
马六甲海峡东端有世界大港新加坡,海运繁忙。每年约有10万艘船只(大多数为油轮)通过海峡。日本从中东购买的石油,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这里运往国内的。
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通航历史远达两千多年。它是亚、非、澳、欧沿岸国家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许多发达国家从外国进口的石油和战略物资,都要经过这里运出。
由于海运繁忙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被誉为“海上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Malacca Strait)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连接南海与安达曼海,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水道。西北至东南走向,长约九百公里。北口宽,南口窄。峡底较平坦,水深由北向南、由东往西递减,一般为25-27米。航道最窄处在东岸波德申港附近的1.8米浅滩处,宽约5.4公里。主要深水航道偏于海峡东侧,可航吃水20米的巨轮。两岸地势低平,多红树林海滩,淤积旺盛,东西海岸线每年可伸展60-500米。西岸多大片沼泽与广大的泥质岛屿,大船不易靠岸;东岸有零散的岬角或岩岛,便于船只停泊。通航历史远达两千多年,是环球航线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年有五万多艘货轮、油轮及其他船只通过该海峡。
海峡历史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马六甲海峡有悠久的历史。约在公元4世纪时,阿拉伯商人就开辟了从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经过南海到达中国的航线。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马鲁古群岛的香料,运往罗马等欧洲国家。公元7-15世纪,中国、印度和中东的阿拉伯国家海上贸易船只,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开辟了大西洋至印度洋航线。
1869年,苏伊士运河贯通,大大缩短了从欧洲到东方的航路。马六甲海峡的通航船只急剧增多。过往海峡的船只每年达10万多艘,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海峡之一。
沿岸的新加坡港,是世界著名大港,吞吐量为世界第四。港内码头岸线长达三四千米,可同时容纳30余艘巨轮停泊。拥有40万吨级的巨型船坞,能修理世界最大的超级油轮。
自然环境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所属的苏门答腊岛之间。因马来半岛南岸古代名城马六甲而得名。海峡西连安达曼海,东通南海,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1080千米,连同出口处的新加坡海峡为1185千米。西北宽370千米,东南宽37千米。面积6.4万平方千米。海底比较平坦,多泥沙质。水深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递减,一般为25-115米。东南峡口有许多小岛,一些小岛边缘有岩礁和沙脊,妨碍航行。主要深水航道偏于海峡东侧,宽度2.7-3.6千米,可通航吃水20米的巨轮。海峡西岸地势低平,多大片沼泽、泥质岛屿和红树林海滩,大船不易靠岸。
马六甲海峡处于赤道无风带,终年高温多雨,风力很小,年均气温25℃以上,年均降水量2000-2500毫米,马六甲港等地达3000毫米,甚至更多。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风力微小,4-5月、10-11月可能出现猛烈的暴风雨,但一般历时短暂,不过数十分钟,对船舰航行阻碍不大,世人称马六甲海峡是风平浪静的航行海峡。
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航道。通航历史远达2000多年,是环球航线的重要环节,每天平均通过的船有200多艘,每年通过8万多艘,成为仅次于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的世界最繁忙海之一。然而海峡宽度较窄,其中还有沙滩和沙洲,浅于23米的地方就有37处,再加上过去的沉船等有碍巨型油轮通行,因而不断发生巨轮搁浅事件,载重20万吨以上油轮只得绕道印尼的龙目海峡,多航行2000多千米。同时两岸泥沙不断向海峡内淤积,海岸线每年大约向前伸展60~500米。如按此淤积速度,马六甲海峡1000年内就会消失。因而加强航道疏浚和综合治理是非常艰巨任务。
马六甲海峡的南部水深很少超过37米,一般约为27米,越向西北海底越深,到与安达曼海盆汇合处水深约达200米。海峡南口有许多小岛,有些小岛的边缘上有岩礁和沙脊,因此阻碍了马六甲海峡南入口的航行。已确定沙脊是由来自苏门答腊的河水中夹带的物质淤积而成。
从地质上看,马六甲海峡是巽他陆棚的组成部分,在第四世纪开始阶段(大约160万年前)是一片延绵的低地,自第三世纪后期(大约700万年前)至今似未曾受到过地壳运动的影响,轮廓是因后冰期高纬地区的陆冰融化而上涨的海水浸泡而成。
马六甲海峡的两岸常可看见海岸沼泽,沿苏门答腊东部的海岸便有一处面积很大、地势低洼的沼泽林。海峡两岸均泥沙淤积,大河口附近泥沙淤积外展程度不等,在马来亚沿海,每年泥沙淤积外展幅度约为9米,而到苏门答腊东部沿海则约为200米。
马六甲海峡地区气候湿热,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年平均降雨量由1941毫米到2565毫米不等。北半球冬季,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整体上由东向西流,导致马六甲海峡水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流动的;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整体上由西向东流,使马六甲海峡海水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南流动。海峡东部海水表面温度为30.5-31℃(87-88℉);西部海水表面温度则可比东部水温低4℉。由于紧接陆地又有几条大河注入海峡,造成马六甲海峡水含盐度低。
马六甲海峡,沿岸美丽富饶。年平均气温在25℃以上,年降雨量在3000毫米左右。热带丛林遍布两岸,高达60米的常绿树随处可见。各种藤萝攀缘植物,像天罗地网缠绕在巨树之间。两岸又是热带橡胶、锡和石油的重要产地。西北端的槟榔屿,风光秀丽,被誉为“东方明珠”。
战略地位
马六甲海峡无论在经济或军事上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国际水道。可与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相比。
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世界上人口非常多的三个大国:中
马六甲海峡
国、印度与印度尼西亚。另外也是西亚到东亚的重要通道,经济大国日本常称马六甲海峡是其“生命线”。
每年约有5万艘船只通过马六甲海峡,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据估这数字在20年后将增加一倍。占了世界的海上贸易的四分之一的份额。世界四分之一的运油船经过马六甲海峡。例如:在2003年,一天估算有1千1百万桶石油(约170万m3)经过马六甲海峡。
作为连接印度洋和南海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是印度和中国之间最短的海上航道,因此也是世界上水上运输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早年它曾帮助大批的亚洲移民确定穿过马来群岛的方向。马六甲海峡曾先后接连被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所控制。
在20世纪,苏门答腊东部沿海离巽他陆棚不远地区的油井已使一些石油公司开始在马六甲海峡勘探石油。除其他船只外,马六甲海峡还可供来往于中东油田和日本及其他东亚国家海港之间的大型油轮航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
新疆哈密,位于我国西北部,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哈密成为了众多游客向往的目的地。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哈密旅游攻略,带你领略这座西域明珠的独特魅力。 ……
2025-10-24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我国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占地面积达5.2万亩。这里山峦叠嶂,绿意盎然,被誉为“大自然的绿色秘境”。南岭国家森林公园逐渐成为游客们向往的旅游胜地。本文将带您走进这片神奇的绿色世界,感……
2025-10-08
雾灵山,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是燕山山脉的主峰,被誉为“北国仙境”。这里山峦叠嶂,云雾缭绕,是自驾游的理想之地。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雾灵山自驾游路线,带您领略北国风光的壮美。 一、出发前的准备 1. 车辆……
2025-10-25
三亚,这座位于海南岛南端的热带海滨城市,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三亚之星旅游网,作为一家专业的旅游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信息和服务,成为游客了解三亚、……
2025-10-02
一、洪崖洞:山城重庆的璀璨明珠 洪崖洞,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江畔,是重庆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地标。它依山傍水,气势磅礴,被誉为“长江第一洞”。洪崖洞历史悠久,始建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这里不仅是……
2025-10-25
济南南部山区,地处山东省中部,是济南的“后花园”。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美,是自驾游的理想之地。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济南南部山区的自驾游攻略,带您领略这片自然之美的感受生态魅力。 一、路线规……
2025-10-02
最新资讯
四川自驾游2天最佳路线推荐(四川自驾游路线)
飞机时刻动态查询系统(飞机实时动态航线图查询)
皮皮岛海啸(皮皮岛海啸事件)
长兴(长兴县)
集宁一日游适合去哪里(集宁一日游攻略)
凤凰山简介(丹东凤凰山简介)
白帝城在哪里(白帝城在哪里属于哪个省)
北川天气(北川天气预报7天准确)
跟团去成都旅游要多少钱(跟团去恩施旅游需要多少钱)
满洲里旅游景点排名(满洲里旅游景点排名推荐)